作者: 孟欣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2-06-17 11:23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欣
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菏泽市委、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的菏泽开发区,有不少整建制村庄已经“消失”。为了留住乡音乡愁、保存村落记忆、保留乡土风情,菏泽开发区部分街道和社区建造了民俗博物馆、村志馆,记录下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历史变迁,并以此激发辖区居民的归属感、责任感、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城市的创新奋斗中来。
民俗博物馆里的乡村记忆
6月15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菏泽开发区丹阳街道姬庄社区,在该社区的一处四合院里,记者见到了被该社区居民心心念念的“三馆”——“党建馆”“村志馆”“丹阳街道民俗博物馆”。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丹阳街道因城市化和棚户区改造已“消失”了18个整建制村庄。为留住乡音乡愁、保存村落记忆、保留乡土风情,2021年12月,在丹阳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姬庄社区自觉筹建了这处“三馆”院落,用它记录下丹阳街道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历史变迁。
据该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马西泉介绍,党建馆、村志馆、丹阳街道民俗博物馆,“三馆”总面积1160多平方米,设有10室内展厅、38个展台(柜)和1处民俗院落广场,展出了该辖区居民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各类民俗老物件、家谱、书籍等5000余件,是一处菏泽开发区乃至全市较为全面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三馆”进口处,有一株紫叶梨树,树上挂着的老铃铛吸引了众人的注意。“这是1974年11月,姬庄从大马庄大队分出成立独立大队、第三生产队的上晌铃,已保存50多年,和这株紫叶梨树年龄差不多。”马西泉介绍道,“树的南面有20世纪60年代的铁水车、打场的石磙、捞石,农村建房的门墩子、砖雕和五脊六兽等。”
在内院,两株两个人都合抱不过来的老榆树依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两株老榆树已有百年树龄,树高30余米,遒劲的树枝如腾飞的龙爪,向四处伸展,“大家请注意看,东面树的枝干向西长,西面树的枝干向东长,比较神奇。这两株树被村里人称为‘夫妻树’,它们是我们社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进入丹阳街道民俗博物馆,记者看到,该馆设有农耕文化、生产生活、衣食住行、无忧童年、武术之乡、万家灯火等30多个展台(柜),“馆内共展出各类老物件3000多件,其中,从汉代到20世纪六七年代的铁质、铜质、木质、陶质、玻璃等各种灯具、烛台300多个,自开馆以来,已有近万人前来参观学习,在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马西泉告诉记者。
“在西面墙上,大都是打场、收割和生产等用具,木杈、撒耙、镰刀、锄头等,这个喷粉器是社区拆迁时收到的,是1981年在原菏泽县城关公社三级农业大会上奖励给大队‘五好社员’的奖品。”马西泉告诉记者。
村志馆、党建馆记录历史变迁
姬庄社区由姬庄和党庄2个自然村组成。
“姬庄社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且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清朝五品大官马学领、官居正县级的党明娜等。”在村志馆,马西泉介绍道,“2020年,姬庄社区利用2年时间编纂了菏泽开发区第一家社区志《姬庄社区志》,九易其稿,共有16章、80万字、900多张插图。编纂收录了姬庄社区建村600多年建置沿革、发展变化、领导关怀、大事记、区域变化、政权更迭、人口变化、社区集体经济、农业、工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等发展,村落和社区建设、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居民生活、平安建设、精神文明、民风民俗、谚语俗语等。”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个渡船就是支前渡船,据说曾参加孟良崮、沙土集、淮海等战役。”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党建馆的这个展厅系统展出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2021年走过的百年辉煌历程。分四个历史时期: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等。”
据了解,菏泽开发区丹阳街道地理位置优越,区位特殊,交通便利,下辖33个社区居委会,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多。辖区有300多家企事业单位、50多家银行保险公司、206个小区、2600多家宾馆、酒店、大中型商超、各类旗舰店、连锁店等。姬庄社区先后获得省级精神文明社区、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市级“头雁工程”示范点,“市级优秀社区工作法”、区级“五好党支部”、街道“目标管理一等奖”等60多个荣誉称号。
以历史的罗盘指引前路,以精神的灯塔凝聚力量,菏泽开发区在紧抓经济建设、民生建设的同时,还将群体组织文化建设发展作为主抓目标之一,大力弘扬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家园文化、红色革命精神,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激励辖区居民永葆创新奋斗的深厚底气,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